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 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 砭石和 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 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我们祖先就利用“砭石”、“砭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 砭石疗法”。据 《山海经》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说文解字》注目;“砭,以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 矾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 拔罐疗法之“角法”。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 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 熏蒸、 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也有人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有人说什么叫中医“简便效廉”就是中医的概念。
一、针法类:“针”是指“ 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 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 体针、 头针、 耳针、 足针、 梅花针、 火针、 电针、 穴位注射、 小针刀疗法等。 传统医学对 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 针灸疗法,重在 得气,得气方法, 提插捻转,虚实分清, 补泻适宜”。
针法类包含 体针疗法、 放血疗法、 头针疗法、 耳针疗法、足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 火针疗法、 电针疗法、穴位疗法、 针刀疗法、 艾灸疗法、 火罐疗法、 刮痧疗法等。
中医适宜技术分类
二、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 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 调和阴阳、扶正驱邪、 行气活血、驱寒逐湿、 消肿散结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 足三里、 三阴交、 关元、 气海、 命门、 中脘、 神阙等穴,亦可保百余 年寿也”。 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 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 足底按摩、 踩跷疗法、 整脊疗法、 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 涌泉穴、 小儿推拿疗法、 点穴疗法等。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
四、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 刮痧疗法、 灌肠疗法、 火罐疗法、竹灌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 盐熨疗法、 熏洗疗法、 药浴疗法、 香薰疗法、火熨疗法、 芳香疗法、 外敷疗法、 膏药疗法、中药蜡疗、 敷脐疗法、 蜂针疗法等。
五、中医内服法;还应该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以及中药雾化 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药 药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 养生保健、中医护理、 膏方疗法以及 冬病夏治等。
六、 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医,包括中药材、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
炮制是中医药的专业制药术语,其历史悠久,经过炮制的中草药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了中草药的效果。
中医传统疗法有着较深的理论基础,它与中医 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中医脏腑学说; 脏腑,古代称为“ 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征象或形象,这里是指内脏的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二、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将人体的 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五官 九窍、筋脉肌肤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 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2009年国家组织有关专家开始从事 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确定了包括 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痰湿质、 湿热质、 瘀血质、 气郁质、 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 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中医理疗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外治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同时我们又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早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就会利用自然带来的阳光、温泉水、冷水治疗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理疗是通过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有利的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过人体局部直接作用,和对神经、 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从而调整了血液循环,加快了新陈代谢,促进对 细胞组织的修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 免疫功能,消除致病因素,改善 病理过程,达到治病目的。常用的物理因素有电、光、声、气、磁、温度和机械力等。 电疗分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 高频电和静电等疗法, 光疗分红外线, 远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和激光等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药事业的组成部分,研究、发掘利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中医传承工作。深受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欢迎。
2006年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国中医药通〔2006〕1号)。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2009年5月13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0年)》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9〕18号)。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 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毫针刺: 合谷、颊车、下关、 内庭
好发于关节和 腱鞘附近, 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 嗳气酸腐,苔厚腻, 脉滑,指纹紫滞。
(2) 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 泄泻不止,或 五更泻, 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 肠鸣腹痛,兼 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 风寒;大便暴注 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 肛门灼热发红,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 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 内八卦、 大肠、小肠、脐、腹、 七节骨、 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 俯卧位:按 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 伤食泻:加揉 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 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 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 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 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 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 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1. 食积夹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 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 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 指间关节,由拇指 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 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 胸骨下端,沿 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 脐腹: 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 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 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 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 六腑、 四横纹、 外劳宫、腹阴阳、 足三里。
(3)操作:
1)清脾土: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300次;
2)补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3)分推腹阴阳100次;
4) 推三关200次;
5)退 六腑600次;
6)推 四横纹:四横纹在食指、中指、 无名指、小指的 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以 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 约数分钟;
7)揉外劳官一般作 顺时针方向的指100次。
1.诊断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常于 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 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 压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
(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 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 条口透 承山、 肩髃、 肩髎、 肩前、 曲池、 外关、 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针感,并嘱患者抬举活动患肩,行针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 肩关节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 极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 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 合谷直刺0.8~1.2寸, 针刺 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2) 刮痧治疗:颈部(哑门、 风池、 大椎)、肩背部( 肩井、 天宗)、胸部( 中府、云门、 缺盆)、上肢部( 肩贞、 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 足三里、 条口)
(3)推拿治疗
1.诊断
(1)有 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 颈椎先天性畸形、 颈椎退行性变;
(2)颈肩背疼痛,伴上肢 放射痛或麻木,颈后伸时加重;
(3)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一侧 肩胛骨内上角有 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4)上肢 肌力减弱,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 感觉减退,腱放射异常;
(6)颈X片显示: 椎体增生, 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变小;
(7)除外颈椎外病变( 胸廓出口综合征、 肩周炎、 肱二头肌腱鞘炎、 网球肘、 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
(8)症状、体征与X光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标准或(2)(6)(8)+其余一项者可诊断为 神经根型颈椎病。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病变 颈椎 夹脊穴2~3个, 肩髃、 曲池、 外关、 合谷、 中渚
操作方法:取 俯卧位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 远心端放射。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1.诊断
(1)疼痛好发于 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 压痛点;
(3) 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4)皮肤感觉、 肌力和 腱反射的改变;
(5) 脊柱姿态的改变;
(6)X线 腰椎正侧位片提示 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7)CT或 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1)~(3)项必备,并具备(4)~(7)项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依次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 夹脊穴
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阳经出现疼痛,取环跳、 风市、 阳陵泉、丘墟、 足临泣;
太阳经出现疼痛,取 秩边、 承扶、 委中、 承山、飞扬、昆仑。
操作方法:取 俯卧位或 侧卧位,夹脊穴直刺1.5~2.0寸, 边刺边问患者感觉, 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 环跳直刺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承扶直刺2.0~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1.0~1.5寸,昆仑直刺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 针刺 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2) 刮痧治疗: 腰骶部(命门,患侧 肾俞、大肠俞、 关元俞)、患肢(环跳、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委中、 承山、 悬钟、昆仑等)
(3)推拿治疗
1.诊断
(1)持续性腰部隐痛,易感疲乏,即使卧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
(2)经常反复急性发作;
(3)查体见腰肌轻度痉挛,但 活动受限不明显,局部有 压痛。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 阿是穴、 委中、昆仑
配穴: 三焦俞、 肾俞、大肠俞、 关元俞、 腰眼
操作方法:阿是穴 合谷刺(一针多向透刺),用中强刺激; 委中穴可直刺1.0~1.5寸,使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昆仑穴直刺,可透
@2016-2020版权所有 西安宏晟堂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2025073963号-1
电话:4000 120050 地址:西安市南二环东段323号
技术支持:兄弟网络